本研究主要目的在評估將教學反應模式(Respose-To-Intervention Model, RTI)的第二層級介入納入閱讀障礙鑑定系統的可行性。臺灣學障鑑定基準「介入難有效改善」的要求即是以第二層級的補救教學反應結果作為鑑定研判標準的概念,如何合理地訂定「無教學反應者」(Non-Responder, NR),評量標準是相當重要的議題。研究者先比較採用不同測量工具、界定方法及切截點所組成之各種教學反應標準對於鑑別出「無教學反應者」的差異情形,再透過現行閱讀障礙綜合研判結果為效標,檢驗所設定教學反應標準的臨床效度。研究樣本為臺灣北區兩縣市70 名接受一年閱讀理解補救教學方案並接受五次語文能力追蹤的國中七年級學生,其中53 人於方案結束後同意接受閱讀障礙鑑定。研究者運用KAPPA 一致性分析、二元邏輯斯迴歸、分類分析等方法進行資料分析。研究結果顯示,無論是使用詞彙或閱讀理解測驗,均建議採用「最終水準」及「成長斜率」之雙重差距標準,較能穩定選出NR 出現比例,且因測驗間研判一致性低,故應考慮同時使用兩項測驗。迴歸及分類預測結果指出,在控制智力及前測後,納入詞彙及閱讀理解測驗成長斜率或最終水準之模式能小幅提升模式解釋力,且獲致較佳的敏感度(86%),惟受限於樣本數少、國中生語文能力成長幅度較小,故整體而言研判效能提升效果並不顯著。研究者最後針對結果提出討論及相關建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