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研究者嘗試以前兆行為(precursor behavior)之行為功能分析(functional analysis)與介入的方式,改善一位極重度自閉症高職學生之一連串自動增強的行為問題,例如:連續敲擊物品、咬人與頭撞人或地板,或是在椅子上大力跳動等。當特教生行為問題本身的嚴重程度,在倫理上不允許我們使用行為功能分析去誘發行為問題的時候,近代學界有一些建議的作法。其中一個作法,是以和嚴重行為問題相同反應群的前兆行為,取代個案嚴重行為問題本身的評量與介入。本研究以較為緩和的連續敲擊物品作為前兆行為,研究目的如下:1、執行行為功能評量找出前兆行為之功能,2、在得出前兆行為功能為自動增強後,運用訪談與觀察刪去不適配之感覺輸入形式,最後以海綿及耳塞之觸覺替代策略,以期改善研究對象前兆行為的發生次數。本研究採用單一受試研究法之多元素設計(multi-element design)進行前兆行為功能分析,並採用快速重複不斷基線—介入倒返設計(constant reversal design),評估執行海綿與耳塞兩種觸覺輸入替代策略之成效。本研究結果顯示,使用耳塞的感覺輸入替代之介入策略能顯著降低研究對象連續敲擊物品之前兆行為,兩者間具有功能關係(functional relationship)。本研究開啟了臺灣在處理嚴重行為問題時採用前兆行為評量與介入的實證序端,然而,本團隊並非教育現場工作者為其限制之一,建議未來能由教育現場工作者擔任研究者,更進一步將實證性、更積極的教育介入策略應用於教育現場,以落實行為功能評量與介入的重要意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