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賀!本刊持續收錄2022 年「臺灣社會科學核心期刊(TSSCI)」,並蟬聯第一級刊物!     2024專刊主題徵求:【雙重特殊需求學生】&【高等教育階段的特殊教育】,歡迎賜稿!
第36卷第一期第5篇(p109-127):探討「非立即性增強」以及「打斷行為反應和重新引導」兩種策略對自閉症幼童的語言固著行為之成效(英文稿)—朱思穎、Sonia Baker 回上頁


自閉症是終身殘疾,其特徵包含在社會互動、溝通及行為方面的缺陷,自閉症兒童並時常展現重複和非功能性的固著行為(stereotypic behaviors)。固著行為可能藉由本身感官所產生的反應,而導致自動增強(automatic reinforcement)。同時,固著行為會干擾聽覺處理、無法區別學習,以及有困難展現適切的社會行為。因為固著行為會影響孩童發展,目前針對自閉症幼童此行為有其相關研究策略。然而,目前相對少的研究文獻針對自閉症兒童的語言固著行為(vocal stereotypy)進行探討。先前研究提出「打斷行為並重新引導」(response interruption and redirection)策略可以降低語言固著行為。另一策略是藉由非立即性增強(noncontingent reinforcement),孩子將其注意力放在可替代的刺激上而異常反應(例如:語言固著行為),這樣替代性刺激可以有效的取代異常反應。然而這兩種策略都有其限制。本研究的目的在探討行為策略的介入,是否可以有效改善一位五歲自閉症幼童的語言固著行為。採用功能分析檢視幼童的語言固著行為的由來。結果顯示「自動增強」為語言固著行為產生的原因。除了非立即性增強外,應用區別性增強替代行為(differential reinforcement of alternative behavior)策略去提升適切語言溝通的機會。根據行為功能分析的結果,實驗設計為ABCACBA,使用兩種行為策略(打斷行為並重新引導以及非立即性增強以及替代行為增強)並分成階段進行介入,以比較兩種策略的成效。研究結果顯示,使用「非立即性增強以及替代行為增強」策略不僅顯著降低不適切的語言固著行為,並顯著提高適切語言行為的使用。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