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研究主要透過學障大學生生命敘事,獲得當事人內在觀點,用以理解其韌性發展歷程。本研究邀請三位學障大學生(Y, W, J)參與,以六次半結構深度訪談,對學障大學生及其母親收集研究資料,藉由不同發展時空(國中小、高中、大學)、人我社會情境系統(自我、社會、學校)、以及韌性概念基本元素(危險、保護、適應),建構學障大學生韌性經驗敘事探究空間;並以「內容- 類別」分析法,將其韌性發展歷程內容進行重述與論述。研究發現,三位學障大學生韌性發展包括抗衡與復原功能,前者意指抗衡學障帶來的危險威脅,後者則是從適應危機中復原;促進韌性發展的保護機制涉及自我與社會系統,是結合情感與專業的社會支持,藉由發展過程裡的情境事件或轉折點,促使自我系統產生螺旋式向上發展的轉變而成。自我覺知是促發學障大學生韌性發展的關鍵;三位學障大學生自我覺知學障經驗內涵包括學業與非學業適應層面,由學障引發的負向情緒反應與自我和社會他人覺知內容的不一致有關,致使對隱形的學障影響機制產生歧異認知或誤解。來自家庭、同儕、有關專業人員的社會支持,能提供不同比重的情感與專業支持力量,促進三位學障大學生在不同發展階段展現韌性。學障鑑定產生的標籤效應並未在三位學障大學生發展過程產生汙名化影響;鑑定後引進的專業資源,能助益學障大學生與社會他人一致共覺學障現象,進而藉由共尋問題解決之道克服適應困難、防止惡化自我表現,藉由成就感發展正向心理,終於展現韌性。學障相關介入考量與建議於文後陳述。
|